五觀堂
五觀堂是僧眾、信眾與義工們一起用餐之處,可容納約200人用餐,目前僅於週日中午,或有法會時才對外開放。而大寮就是廚房,由廚藝精湛的義工師兄師姐們,精心製作營養味美的中西素食餐點。
五觀堂之名為五觀堂是為了提醒我們食存五觀。所謂五觀是要我們省察五件事:
•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五觀堂供奉著一尊笑臉迎人的大肚佛像。許多人對他並不感到陌生,但卻可能不清楚他的由來。他便是大肚能容天下不平事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大肚正是佛教徒慈悲容物的象徵。許多民間的彌勒菩薩像甚至有許多小孩在菩薩身上嬉戲,令人頗覺親切。據佛典紀載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宮內院教化眾生,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後在此娑婆世界成佛。
而彌勒菩薩之所以會有大肚和尚的形像以及被供奉在五觀堂內是有一段有趣的原由的。我國後五代時,彌勒菩薩應化於浙江省奉化縣,作布袋和尚。其身體肥碩,終日 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常持錫杖荷布袋,遊化四方,世人稱為布袋和尚。有一次,作 “遊戲三昧”於浙江天童寺:聞寺中梆響,隨眾僧到“五觀堂”受供,他現出嬉 笑瘋癲的模樣,老實不客氣的就坐上方丈和尚的法座上,僧值師請他下來,他不理睬,於是又叫行堂師把他拖下來,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這時僧值師火氣 來,自己走到法座中央,氣衝衝地舉起右手,揪住他垂直的左耳,想把他拉下來;僧值師拉住他的耳朵只顧向前走,怎知那布袋和尚的耳朵,就跟著僧值師拖了一丈 多長,而身體卻是絲毫不動。這時,方丈來了很和藹地對布袋和尚說: “請慈悲大眾的無知愚昧吧!就請你坐在這兒。”從這天之後,那位布袋僧,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就坐在中央方丈的法座上!沿至今天,很多寺院的五觀堂中,中央還 是供奉著一尊彌勒像,大多是布袋和尚的形態呢!